安岳毗卢洞的石刻造像开创于五代后蜀,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这里曾经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尤其是观音堂内雕刻的那尊“水月观音”,群众称她“紫竹观音”,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的维纳斯”,是全国少有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这尊紫竹观音高3米,悬坐于那凸露的峭岩石窟之中。她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富丽华贵的贴金花冠;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闭;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璎珞象随身而泻的金色瀑布,网坠于胸腹;下身长裙薄如蝉翼,紧贴于腰腿之间,衣裙飘逸,富于动感。她坐在一张3米长的弧形荷叶上,上身稍左侧;左手抚撑叶面,右手放在膝盖,五指自然下垂;一双秀丽的赤脚,左脚悬于莲台,轻轻踏着花蕊,右腿弯曲上翘,脚踏莲叶,故人们又俗称她“翘脚观音”。紫竹观音仿佛就是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她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容,世俗风味极浓,人们又爱称她为“风流观音”。看了紫竹观音,令人不得不为宋代雕刻大师们那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堪技艺所折服。 另外,毗卢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
孔雀洞主洞依岩而凿,高4.7米,宽4.3米,进深2.7米。有大小龛窟8个,造像75尊,碑刻题记6处,集中刻于孔雀洞、三佛洞、阿弥陀佛洞、观音经变龛和地狱变龛内。造像开创于北宋,最引人注目的是孔雀明王造像。龛正中刻一立体全身孔雀,高2.3米,其上趺坐一个四臂之孔雀明王,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左手执莲蕾,左下手捧蟠桃,右手握雀羽,右下手托贝叶经,秀丽大方,造姿优雅,保存完好。 孔雀洞之后有一清代建筑群——三清殿。著名的晚唐经目石塔就坐落于院内。石塔造型高台基单檐式经目石塔,高12米,分八方三层,每层各有亮柱八根,柱分八面,有六面各刻一佛经经名,计有亮柱二十四根,共刻佛经名一百四十四部,字迹古朴,书法流畅。塔身四方各层上壁,浮雕结跌坐小佛像一尊,共计二十四尊。石塔古朴庄严,雄伟挺拔,保存十分完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千佛寨摩岩造像,开创于唐,盛于宋。大小龛窟105个,造像3061躯,摩岩佛塔或浮图7座,唐碑3块,题记26处。造像包括释迦牟尼佛、菩萨、罗汉、金刚、力士、护法、飞天、供养人及各种经变。南岩的释迦牟尼佛衣纹疏而深,线条粗而畅,充满北魏遗风;观音雕像,面部丰满,极富动态,具有唐代韵味。北岩迥然不同,石刻多挺肚束腰,衣褶飘逸,为五代宋代的特征;药师经变窟中浮雕“九横死”、“十二大愿”具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公园内古木苍天,幽静怡人,有苏铁、银杏、厚朴、人面竹等许多珍贵树种各处栽植。
卧佛院摩崖造像,以《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最为壮观。释迦牟尼似一巨人向左侧身横卧在崖壁上,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背北面南,头东脚西,两手平放,闭目似睡。头蓄螺髻,双耳垂上各戴一圆形绽花耳环,头垫扁形荷花枕,体态修长,身着袈裟,曲眉丰颐,慈祥端庄。卧佛头顶后方雕立一半身环眼力士,裸上体,左手攥拳,作守卫状;腰间禅坐一弟子,面壁背弓,作侍候状;足裸前挺立一力士,威武雄健,作护卫状。全图雕刻精致,线条洗练,形象地展示出释迦牟“涅槃”时超脱一切的幻想境界。卧佛的上方有一组释迦牟尼“涅槃”前说法的造像,中坐释迦牟尼,两侧分两层侍立九弟子、两菩萨、天龙八部,表情各异,既烘托出他们恭聆佛法的肃穆情景,又展现出护卫佛法的威严场面。
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 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以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为壮观。
茗山寺现存唐、宋摩崖造像63尊,共13窟,圆雕石像31尊。这些造像规模宏大,皆雕刻于顶峰绝壁之上,雄伟壮观,艺术精湛。 时间和风,都有了形状。 石头也在漫长的岁月中有了年轮。 唐宋的风就这样吹了千年。
紫竹观音以跷脚游戏的姿态坐于蒲叶座上,这种“自在坐”的形式突破了传统观音造像的正襟危坐,展现出随意自然的美感。
久闻安岳石刻大名,虽离成都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一直也没有机会前往观看。最近参加摄影活动,抽空如愿观看一小部分,由于石窟分散在县城各个地方,茗山寺、卧佛这些点位都没有机会观看,留给下次再见了👌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