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惠的邻居 纯手工制作粽子 让我感受了一下传统手艺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蔗香村,布依族老人王仲莲在手脚并用穿线。 老人使用的是古老的穿线方法,通过脚趾拉线,手收线的方式,把杂乱的棉线理顺,方便下一步穿针缝线。
剪粉,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老百姓一年四季最喜欢的早餐和小吃之一。 剪粉是大米和糯米的米浆混合、蒸制而成,剪刀根据个人喜好剪成大小、长短不一,然后拌上每家不一样的辣椒油、葱花、蒜蓉、西红柿酱,以及炸制的脆香小黄豆,最后浇上一勺大骨汤。OK!简单而美味的口感开始进嘴享受!
静静地看民间工匠打磨唢呐的管材。粗糙的手或轻或重,或急或缓的与管材亲密接触,细心的打磨让木料渐渐改变了模样,令人久久回味。 拍摄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蛮结村
竹轮轻转,银梭渐满,棉线悠长。狄长英老人(布依族、76岁)坐在古老纺线车旁,摇着竹轮转,捏着棉条的手优雅地一扬,棉条就变成了细细的棉线,缠入线锭上。 摇轮不息,纺车嗡嗡,银丝绵长。古老纺线车没有休停,老人用她灵巧的双手,为她的后人营造着温暖,编织着秀美,伴着竹轮运转的和声,是布依织女低声地吟唱。 拍摄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懂木村三间房组。
竹轮轻转,银梭渐满,棉线悠长。一台古老的纺线车,老人坐在纺线车旁,摇着竹轮转,捏着棉条的手优雅地一扬,棉条就变成了细细的棉线,缠入线锭上。 摇轮不息,纺车嗡嗡,银丝绵长。古老纺线车没有休停,老人用她灵巧的双手,为她的后人营造着温暖,编织着秀美,伴着竹轮运转的和声,是布依织女低声地吟唱。 拍摄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懂木村。
工匠在用匕首反复小心的刮簧片。 一把好芦笙的纯手工制作,一般至少半个月。苗族芦笙在制作中,很重要的调音技艺,全靠工匠用匕首反复的刮纯铜簧片的感觉,美妙的芦笙各色音调成败的关键就在工匠的手上。 拍摄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猫寨村田湾苗寨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六里村,一位布依族妇女在织布机上操作,她制作的是布依族传统土布——“格子花”布。 “格子花”土布是布依族群众喜爱的床单日常用品,也是制作传统服饰的主要布料。
2022年8月6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六里村,农妇们在家中地下室制作石磨豆腐。 布依族群众把本地小黄豆种在山下,想吃豆腐时,把存放的小黄豆拿出来磨出玉乳,然后用山泉水蒸煮,石磨磨出的豆腐水分少,韧度大,味道格外香甜。 如今,石磨也难觅,传统石磨豆腐工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织女守着织布机,让针线如流水淌过手上,是光阴一次次回眸。布依织女织出来的,不仅仅是服饰、艺术,更是岁月 。那一梭一线,织出的是过往的经历种种,丝丝入扣,是布依人的恬淡生活。 她们用匠心传承民族的血脉,执着地坚持祖祖辈辈传承的技艺,将传统技艺的光芒发挥到极致。 2022年8月6日拍摄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六里村
入秋后,正是农闲季节,雨水充沛,布依族村民韦进年邀约朋友一起忙着修补渔网,为撒网捕鱼最好准备。 拍摄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六里村
2022年8月5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蛮结村,十里八乡公认的巧匠姚光连(汉族、53岁)在家中制作唢呐。 乐旺布依族、苗族和汉族老百姓喜爱并常用的唢呐、木鼓等乐器以及竹筐、竹篓、竹帘等日常用品,都是姚光连的拿手活。每年他就靠一双巧手制作民间用具,一年下来三万多元的收入不成问题,供养两个儿子读书、就业。 “从小就喜欢动手做这些用品,先是看老师傅做,自己慢慢琢磨。就这样从十多岁做到现在!附近的苗寨、布依寨和汉族寨子,都来找我做”姚光连说。 像姚光连这样的手艺人,就是民间工匠精神最好的代表,他默默坚守手上的技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认真做好每一件作品。在和姚光连的交谈中和他做手工艺的整个过程中,看不到他有一丝的浮躁和慌张,工具拿到手上就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无拘无束的用一生去做好手上的工艺。
2022年7月31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猫寨村,苗族蜡染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光妹在侵染画布。 马光妹老人是附近各苗寨唯一掌握蜡染技艺的传承人,各苗寨妇女们把自己蜡染画布绘成后,都要送来给她,由她完成最后渍染、上色的步骤。 每个苗族妇女在画布上的蜡绘都不一样,蜡绘花于布后,就必须用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马光妹老人的浸染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经过马光妹老人的渍染呈现出每一件蜡染画布特有的图案,色调素雅,妇女们可以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
2022年7月31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猫寨村,苗族蜡染制作技艺传承人马光妹在侵染画布。 马光妹老人是附近几个苗寨唯一掌握蜡染技艺的传承人,各苗寨妇女们把画布绘成后,都要送来给她,由她完成最后渍染、上色的步骤。 每个苗族妇女在画布上的蜡绘都不一样,蜡绘花于布后,就必须用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马光妹老人的浸染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经过马光妹老人的渍染呈现出每一件蜡染画布特有的图案,色调素雅,妇女们可以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
2022年7月31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猫寨村,遇见红苗(望谟县苗族一个分支)蜡染制作技艺。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鲁邑村,罗启英、张昌菊、向北秀、王帮兰四位汉族老人,至今保留着传统绣花鞋的制作技艺。 一双普通的绣花鞋一个老人一般也需要一周的时间,经过打烙、剪样、刻底、刻帮、粘面、搓线、刺绣、包边等等十七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鞋上的一针一线,全靠双手灵巧的一勾一勒、穿针引线、扎刺捅拉,最后每一双都形成各自不同的绝世嫣颜。
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团结村安卡组,李七妹和杨顺英两位老人至今保留和传承古老的土香手工制作工艺。 苗族土香是用纯天然的植物为原料制作,香易燃,经烧,气味清香,烟气袅绕,久不消散,是布依族、苗族群众民间敬香、焚香,从事各种民间活动不可缺少的的如意之香、吉祥之香。
2022年7月,正值盛夏,走进乐旺镇各村,处处可见非遗技艺而寄托的乡愁气息。 乐旺布依族、苗族和汉族同胞团结一心,每个民族多姿多彩的非遗技艺里,都有对祖先的怀念、有民族情结、有乡土气息、有对故土最真情的情感。 各种技艺的传承人坚守传统,把民族文化最真实的情愫展现出来,各民族同胞在乐旺这块青山绿水的土地上,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携手共同营造一个充满和谐幸福感的民族家园。
一套苗族服饰,一部隐藏着苗族文化符号的历史! 踏上苗族人居住的土地,那里气候宜人,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仿佛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苗族人的生活里,到处都是色彩,充满了美的生机。走进村寨,正好遇见一位苗族(红苗,望谟县苗族的一个分支)妇女在晒百褶裙和蜡染成品。 手机拍摄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懂木村。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