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摄影
中国唯二的十七孔桥
日落时分,斜阳晚霞。
傍晚时分,远处雷电不断,小村庄静待暴雨到来
一座建在水井上的城市,星罗棋布的古建若是这地下水城的骨;古井可以说是建水最有韵味的古建筑。“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大板井的“大”是名不虚传,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三米有余。至今仍然是居民饮用水源,并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成就了建水豆腐盛名。
在大山深处,白云飘飘,藏着远离尘嚣的小山村
纵使身处黑暗,也要看到前方彩虹绚烂
“将军,三千年了,还要我等到什么时候?”
战国袍加身,宿命感拉满
精神上的回归与自由,不仅仅阿勒泰, 也是穿过滇东南的风。 昆明入滇,蓝花楹绵延校场中路,花开烂漫伴随人山人海,风一抖擞,空气里弥漫清新又略带矫情的甜味,撒糖之风 玉溪抚仙湖环湖自驾,风里夹带沙滩粉色沙粒,中国第二深淡水湖泊在神秘与可怖之外,居然有了浪漫嫌疑。风为高原湖泊带来的多变滤镜 建水县,用双龙桥的日落与团山小火车打开时光隧道,风从清代与民国穿越而来,叠上历史的底色,风不再浮夸,倒显稳重,在历史与文化面前,风也谦卑 去往元阳梯田,山脚旱灾依旧,风掠过红河水,越干涸却越鲜艳,一种燥热的挣扎;山顶俯瞰梯田日出,浓厚云海被风如梳子一般梳理、波动,宁静祥和。山下山上,风和人一样完整体验从躁动到释然的人生过程 蒙自,通往荒秃大山的铁路营造出西部片的感觉。这里的样貌似乎比想象中干旱,但其实这里是滇越铁路最早的车站“碧色寨”,时光在这已经停留百年。 风停下来,环游这个星球若干圈的流动空气,不知道百年间是第几次到访这里?似曾相识吗? 那就是云南的风吧。 在那边,我站立着,风就主动穿过我的面颊和脚踝 在这里,我得跑起来,风才会小气的搅动一下。 前者叫家乡,后者叫其他。
日落之时,光线穿过云层留下道道光影,太阳在湖面留下的抹抹金色与湖水形成冷暖对比。这光影,让光以不同样式具象化呈现。
建水古城的朝阳楼,为了避开人群,决定早上起早去拍 拍摄:vivo x100pro 用了手机自带的建筑拍摄功能,请了旁边一个当地的叔叔帮我按的快门。
双龙桥与朝阳楼是建水的著名景点 双龙桥,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楼,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城中心临安路东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1700千克,击之,数里外都能听见钟响。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交替的时节,万千只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一片繁忙景象。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绮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
一同来感受建水双龙桥金光穿桥时的独特魅力!
建水文笔塔坐落于云南建水城西南四公里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塔呈八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下部呈四方八棱形、中部方形,顶端呈扁状。塔身不分级,通体无檐,无装饰,只可分为塔基、塔体和塔顶3个部分。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塔基周长31.4米,塔高31.4米,为圆周率数值。塔身由底向上逐渐收缩,顶部较小,长条状,似笔头。 远远望去,凌空拔地而起,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挺立于天地之间,故名文笔塔。
云南建水双龙桥,这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坐落于云南建水古城西,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是云南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清乾隆年间先建三孔,道光年间又建十四孔与之相连,因此俗称 “十七孔桥”。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