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乡土记忆的纪录片,自己虽然身处一线城市工作生活,但是却时常挂念在家乡幼年成长时的点点滴滴。在前后6年的时间里,我曾多次回到家乡,去记录春耕秋收时期的田间劳作。为了寻找到童年记忆中的稻谷打禾机,连续两年秋收时节在家乡翻山越岭,几乎找遍了梅州兴宁全境才终于找到。这部视频是记录众生,也是在回望自己,与自然的亲近治愈了我在城市的焦虑,也领悟到了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春华秋实”。
照片拍摄于湖北省洪湖市下辖的乡村。乡村的夏天,是一首未完的诗,一幅流动的画。在这里,时间被赋予了生命,每一刻都充满了故事与情感。这组照片,不仅是对乡村美景的记录,更是对那份纯真与宁静的向往与赞美。
这是我和朋友去山上玩偶遇的一个牧羊人和一群羊 羊群像是海浪一样包裹着牧羊人 羊群又好似海洋上的小白船 让牧羊人漂浮在海面上 牧羊人去哪 羊群就去哪 让我感受到浓重的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 羊儿熙熙攘攘 牧羊人望向远方
这是一个外地人很少知道的隐秘在川南浅丘中的古镇,有千年历史,是中国内陆井盐开采最早的地方,后其开采技术被临近自贡地区学习并将其发扬光大。这里还是辛骇革命四川保路运动罗泉会议所在地,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川地、川人、川腔,是否能带你走入这来自于远古的古镇,感受地道巴蜀文化。
纪实群像
一切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的心里 一切消失在视野里的事情也消失在我们的心里
春节宅家遛娃
岜沙苗寨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坐落在峰峦叠翠海拔550多米的山坳上,现有2151 人,422户人家,以“滚”为大姓。今天这里还保留着千年前浓郁的远古遗风和古朴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以崇拜树为神的原生村落, 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族建寨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 ,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苗族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建筑资源,清水江、雷公山、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选择杉树成为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而在南北盘江流 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主,配以砖瓦土材料的吊脚楼建筑风格。
宰荡是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四周古树竹林掩映,干栏木楼建筑、鼓楼、花桥与潺潺小溪及村边田园构成了诗意的乡村田园风光。然而,让宰荡侗寨名声在外的,却是这里的侗族大歌。 侗族寨子里必有鼓楼。侗人有“未建寨先建鼓楼”之说。寨中的各种活动如联欢议事、制定村规、迎送宾客、婚丧嫁娶等事都在鼓楼中进行。它是侗寨社区中心,是寨子里最复杂、最讲究的建筑。鼓楼、花桥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造型美观、结构独特、不用一钉一铆,利用杠杆力学原理,凿榫衔接而成。花桥集桥、廊、亭为一体,桥身全部用杉木横穿直套,铆眼相接。
都柳江支流寨蒿河流经笔架山下,连接沿河5个村的侗寨。因河中有巨石三块,“三宝”因此得名。三宝侗寨沿岸可看到一大群古榕树。这些榕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三宝侗寨称“千户侗寨”,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但因离县城比较近,现代化影响改变比较大。 侗族建房屋时候,一般都要请有经验的老人查看屋基,以地势平缓、群山环抱、坐北朝南、通风向阳的地点为最理想。东西向的房屋很少。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杉木、松木、竹子、茅草或土砖、土瓦、石灰等。侗族的传统建筑从来不用图纸,哪怕是高楼大厦也是如此。工匠们只用半边竹竿作为标尺,俗称“丈杆”。精明的木匠师傅,就凭这根“丈杆”建造出许许多多雄伟、秀丽的建筑物。
灰河的水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