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的月亮成了魔法师手中的水晶球,触碰的那一瞬,银河搭起了一座桥。
美就对了!
美就对了,R5ii拍摄,与北天星轨最大的区别就是,南天极在地平线之下。
美就对了,R5ii拍摄,如假包换
美就对了,佳能R5II拍摄,如假包换!
这是三张太阳色球层的摄影。 我们肉眼看见的太阳光绝大部分来自于太阳的光球层,通常使用巴德膜、ND滤镜、赫歇尔棱镜等减光措施对太阳进行的成像都属于光球层摄影。 而色球层平时不可见,只有在日全食时,或通过特殊设备才能观察到,如日珥镜、太阳光谱仪等,利用他们过滤掉其他波段的光,仅允许特定波段(如Hα波段)的光通过,且带宽仅有1Å,从而展示色球层的细节,例如耀斑、日珥等等。 本次摄影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太阳光谱仪线扫太阳,随后使用SHG软件重构太阳圆面。在浩瀚太空中漂泊的我国羲和号太阳探测器便是使用相同原理的科研设备对太阳色球层进行成像, 所以,这一次,我把“羲和号”带回了家(划掉) 镜头:MEYON 80ED 相机:Touptek 290M 滤镜和其他配件:Aspec V3光谱仪,美高105mmND8滤镜,LAIDA两英寸双窄带(Hα+OIII)滤镜 参数:gain100,曝光时长5ms,线扫用时15s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月亮除了和太阳、星星一样东升西落,还会不停的相对于星空背景往东移动。众所周知,月亮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宇宙天体,而天上所有的星星离地球都比地月距离来得更远,因此当月亮出现在夜空中,必然会遮挡住它背后的星光。 昨晚天黑之后,月亮恰好运行到金牛座β(五车五)附近,并在19:13遮掩了这颗亮度达到1.65等的恒星。虽然月掩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月掩亮星或行星就比较难得了。 关于拍摄设备,很简单:相机、600mm以上长焦镜头、稳定的三脚架 关于拍摄参数,建议拍摄三种以上曝光,第一张让月亮正常曝光,第二张让月亮过度曝光,为了拍出上弦月的暗面,第三张,曝光介于第一和第二之间,这样的三张曝光方便后期做HDR处理。切记,焦段不要变,否则拍出来的月亮大小不一,给后期对齐月亮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NGC 2359(雷神头盔星云)是宇宙中暴力与美的结合体,展示了恒星生命末期的壮丽爆发。其独特的形态和复杂的物理过程,不仅吸引天文爱好者拍摄,也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极端天体现象的天然实验室。若有机会通过望远镜观测或天文影像欣赏它,不妨想象这顶“头盔”背后,是一颗恒星最后的辉煌谢幕。
两个星系的相互作用
用望远镜在冬天的夜晚蹲守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满月拍摄的肉眼可见的彗星
累积五个小时
天鹅座墙(Cygnus Wall)是位于北天的天鹅座内的一个显著星云结构,它是北美洲星云(NGC 7000)中最明亮和密集的部分。天鹅座墙的外观像是一道曲折的山脉,绵延约20光年。这个区域充满了年轻的恒星形成区,其中大量的恒星风和辐射压正在推动和压缩星际气体,触发新的恒星形成。 天鹅座墙的颜色和形状在天文摄影中非常显著,通常呈现出红色和橙色的光芒,这些颜色主要来自于电离氢气体(Hα发射)。这种电离氢气体被新形成的高温恒星所激发,发出明亮的光芒。此外,天鹅座墙内的尘埃也会反射和吸收星光,增加了其复杂性和美丽的外观。 天鹅座墙所在的北美洲星云距离地球约1500光年,是一个大型的发射星云,覆盖了天空中约3度的区域,相当于六个满月的大小。这个区域是天文爱好者和研究人员的一个热门观测目标,因为其复杂的结构和活跃的恒星形成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米拍社长 @米拍专访 @米拍 @米拍编少
使用索尼 A7M1bcf与 70-200mmf2.8镜头拍摄 M8礁瑚星云与M20三叶星云 单张曝光25秒 累计4400秒 拍摄环境为一级区,所以短曝光拍摄效果仍不错 沙漠里大半夜一个人蹲了几个小时 还是很有趣的,就是会时不时一阵大风带着沙子来搞偷 袭,导致我的两个廉价三脚架进沙磨损报废,这让本不 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位于人马座的三叶星云。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