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民族牧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有着祭祀尚喜树的习俗,认为尚喜树是守护家乡的神树。
发下之前的照片
茂名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从最初的娱神祭祀,发展到现今融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茂名人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赶回来的。年例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
剃龙头是指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剃头的习俗,参与“剃龙头”民俗活动的主体既有成人,也有小孩,也不需要举行特殊的仪式,仅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理个发,图个新年吉利。5 自古以来,龙在中国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剃龙头”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
这是春节期间在南平建瓯古城Citywalk时抓拍的一张片子。当时发现一女士出门放鞭炮,(当地习俗之一,大年初五早上开门要放🧨)。我抬手就是一张。
人头涌动中的满满年味 从1月26日起,2025年海珠迎春花市正式开市。 据了解,2025年海珠迎春花市以“春回蛇舞,花满海珠”为主题,设在滨江西路(人民桥以东至解放桥以西)、宝岗大道(滨江西路口至南华西路口),举办时间为3天(1月26日上午八点半至29日凌晨两点),规模长约1400米,设置档位数量320个,分别设有鲜花档、盆花档、工艺品档和年宵品档。
以火为媒,以壶为载,火除邪崇,百家安宁
对联,门神, 在记忆中尤为清晰的传统习俗, 在城市里似乎消失了一样 只有在湘西村落里 还留存着
姑娘追在哈萨克语称为"克孜库瓦尔",不同氏族部落或地区的男女青年交错组合,一男一女两人一组。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走向指定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向姑娘逗趣、开各种玩笑。按习惯,怎么嘻闹逗趣都不为过,姑娘也不会生气。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可以玩笑性质的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戏,小伙子不能还手。过去,此活动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伴侣的。它现已成为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欢参加。
拍摄于浙江兰溪香溪镇 板凳龙挨家挨户游街
闽南晚上的抬神仪式,是一场视觉与信仰的盛宴。熊熊烈火照亮了夜晚,给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感觉。抬着神像的人们从火海中穿过,仿佛是在下火海,挑战着极限,展现出他们对神明的虔诚和决心。这个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与信仰的体现,让人感受到闽南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2024年2月12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石屯镇松团苗寨,苗族同胞在打花鼓庆祝新春大吉。苗族花鼓舞是一种苗族民间舞蹈,是苗族同胞在祭祀、耕作、庆贺、招亲、迎宾等多种场合进行的民族艺术形式。 苗族喜爱打花鼓,跳花鼓舞。打花鼓时,将十面大鼓架在一块平地中央,男子主鼓手双手持槌,有节奏地敲打鼓面、鼓边,其余的苗家女边舞边敲击鼓面。花鼓舞表演动作千变万化,松团苗家女子的花鼓有“美女梳头”、“挑花绣朵”、“穿衣整容”、“煮茶烧饭”、“割谷插秧”等等劳动和生活场景。
2024年2月12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石屯镇松团苗寨,苗家坚守传统文化,敬畏自然,传承祖训,感恩天地。 松团苗家是1795年从铜仁松桃迁徙而来。
从一个城市路过,有机会看到舞狮 记录下来
第一次看到如此场景!令人惊叹
如果有机会去泉州 千万不要错过提线木偶和布袋戏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