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拍到了超美的丝光椋鸟!雄鸟的羽毛在阳光下真的有丝绸般的光泽,配上醒目的红嘴巴,简直像自带高光~ 它们超活泼,一会儿低头啄食,一会儿又呼啦啦成群飞起,像一阵银灰色的风! (视频里还能听到它们“啾啾啾”的聊天声,超可爱!)
每年春天燕子如期而至
这张照片抓拍到了一个有趣的瞬间,展现了人与动物互动,但还有提升空间。具体来说: 色彩:色彩整体偏自然,绿色的背景与乌鸦的黑色形成了对比。但背景的绿色稍显杂乱,略微分散注意力。可以尝试在后期降低背景饱和度,突出乌鸦。 光影:光线较为平均,缺乏戏剧性。乌鸦的黑色羽毛细节丢失较多,显得有些平淡。拍摄时可以尝试寻找侧光或逆光,更好地展现羽毛的质感。 构图:略显随意,人物占据了画面右侧,乌鸦位于左侧,略显拥挤,视线引导不流畅。可以尝试横向构图,将乌鸦放置在三分线交点附近,人物略微后退,留出更多空间。 后期处理:后期空间较大。可以适当提高照片的对比度,并对乌鸦的羽毛进行局部提亮,让细节更加清晰。 主题原创性:主题较为常见,但抓拍到吐水瞬间增加了趣味性。可以尝试挖掘更深层次的主题,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动物行为的幽默感。 情感共鸣:这种互动易于引起观者的兴趣,会心一笑。 思想深度:照片思想性不强,但可以尝试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总而言之,这是一张合格的抓拍照片,但可以通过改进光影、构图和后期处理,让作品更上一层楼。不妨大胆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拍摄手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黄眉鹀(学名:Emberiza chrysophrys) 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小型鸟类 别名大眉子、黄三道、五道眉儿、金眉子 体长130-166毫米 体重15-24克 很少鸣叫,只在受惊起飞时才发出“ji”声。在春季繁殖期,鸣声婉啭而优美。于繁殖区鸣声似白眉鹀但较缓慢而少嘁喳声,从茂密森林的树栖处发出。联络叫声为短促的ziit而似灰头鹀。 繁殖期间栖息于西伯利亚泰加林地区的灌丛、草地和溪流沿岸及小块松树林和杨桦林中,迁徙期间和冬季栖息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其在林间路边和溪流沿岸常见,也出现在无树和有稀疏树木的灌丛草地和农田地边。 杂食性,在春季以杂草种子为主,也有叶芽和植物碎片等;秋季以各种谷类为主如小米、稻粒等,也有草子、少量昆虫和浆果等。
小鹀(学名:Emberiza pusilla):小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小型鹀类。其体长12-14厘米。雄鸟繁殖羽眼先、头侧耳羽栗色,在头部形成明显的栗色斑;冠纹栗色,侧冠纹黑色;眉纹皮黄色,前段色深;眼圈白色,眼后具一较细的黑色过眼纹;颊纹、耳羽边缘灰黑色;喉白而沾有栗色,两侧具黑色纹;上体主要为褐色,具深色纵纹;下体近白色,胸及两胁具有细碎的黑色纵纹;翼和尾黑褐色,具浅色羽缘,最外侧尾羽白色。喙为圆锥形,较为尖细,上嘴近黑色,下嘴灰褐,脚肉褐色;雄鸟非繁殖羽及雌鸟羽色较为暗淡。小鹀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欧洲中部和北部,赫里戈兰,不列颠群岛也有分布,小鹀栖息于灌木丛、林地、林缘等生境,多结小群生活。主要以草籽、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6-7月,营巢于地上草丛或灌丛中,巢呈杯状。内垫以细草茎和兽毛等。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为11-12天,晚成鸟。
鸟中小熊猫,生活在芦苇里面的小精灵
中文名:红喉姬鹟(wēng) (俗称:黄点颏、红喉鹟) 拉丁名:Ficedula albicilla 英文名:TAIGA FLYCATCHER 雀形目,鹟科,体型小(体长约13厘米)的褐色鹟。尾色暗,基部外侧明显白色。嘴及脚黑色。繁殖期雄鸟喉部橙红色,周围灰色,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暗灰褐色,喉部近白色,白色眼圈狭窄。 喜在灌木及小树上活动,站立时常有上下翘尾动作。习性隐秘惧人,遇到威胁立即飞至隐蔽处。鸣叫短促而沙哑,似棘轮声。旅鸟,繁殖于古北界(现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迁徙经过我国东半部,常见越冬于广西、广东及海南,北京本地春秋两季可见。
潮白河畔的小麻雀好活跃
白师傅还是抓鱼的高手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