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图书馆拍了一张照片,这个人坐在我的旁边,坐下来就开始给各种充电宝和耳机什么的充电 ,也没有去找书看,就坐下来玩手机,这让我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就想给他拍张照片。
世界将“它们”的心灵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在这局促之地,无论是物质的依赖还是精神的枷锁,都让心灵难以自在驰骋。我希望用这些图像共同构建起一种视觉隐喻,无声地传达出那份挣扎与渴望。
第七日,在西方有安息日的说法,安息日是人类的休息之日,它写在十诫的第四条,并且也在十诫中占有三分之一的文字。 到了这一天,人们会选择休息,丢掉手中的一切,并总结前六日的工作和生活,彼此拉近距离促进团结,然后迎接新的开始…… 我们的文化里也有“七日来复”这么一个说法。 但“七”更多是代表一个周期,可以是七天、七个月或七年、七十年…… 在这个周期和一个七日接着又是另一个七日里,我们周而复始慌乱不惊…… 被选择,被抛弃,或期待,或失望。 送走夏日迎来秋凉…… 但似乎有无形的力量把我们间的距离慢慢拉开,让孤独和无聊更加的常态。 这样看起来似乎一切都很稳定祥和,然后就这样,接着一个又一个七日,七日来复,就比如像今天或是每一个周日一样。
我看着 天真的我自己, 出现在 没有我的故事里, 等待着我的回应, 一个为何至此的原因, 他明白 他明白 我给不起, 于是转身向山里走去, 他明白 他明白 我给不起, 于是转身向大海走去。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每天分别平均消失约111个自然村和33个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每天约減少22897人。 在中国农村甚至全球华人的聚集区,有在门前张贴门神的民俗,门神象征着守护,也象征着华人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守望以及对未知的不安。
在喜洲拍了一天,很累,但是很开心,当地的居民们日常生活都会穿当地传统服饰,确实是很不一样的感觉
二十余年来,我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没有离开成长的小镇,对于陈旧的景象和一成不变的楼房略感枯燥,在有外出学习能力之后,我跑向了一线城市,高楼林立,潮水般的人群,夜晚的市区灯光恍惚,亦幻亦真。我对此憧憬,向往十余年来几乎没怎么见过的景观。对于城市的宏愿从我脑海中浮现出来就快要变成了可触碰的现实。 近年,城市化的进程在中国一直高速发展,我在其他城市与家乡之间徘徊.在这股浪潮中,各地新兴的城市与陈旧的村镇相互交织,往年来返回家乡,城市化的进程似乎一直将我们这个小镇滞留着,村镇之中布满了曾经人们生活留下的褶皱与痕迹,被遗留下来的景象在流水式的变迁之中凝视着已经换新的城市。 我时常在不同村镇中往返,用影像的方式去记录这些小镇被时间落下的记忆碎片,这些临近城市化的边缘景象,切实地体现着小镇里的城市宏愿. 同样在成都生活的时间段中,城市边缘的基调也把我拉近,我看见了与家乡相近的记忆,开始走访成都边缘的村庄,城市化进程留下了什么,又让人们遗忘了什么,这种欲望让我深陷其中去寻找
不指望谁能爱我,那爱总变成恨,离开也没有摆脱…
我讨厌你们浮躁的心态,看照片只是为了换取短暂的审美愉悦。 思考上的缺失……
成都的春天,加利福尼亚的晴天
用类型学摄影的方式记录不同服装店一年四季的服装变化,最后选择每店每月一张进行排列组合。拍摄时间上选择夜晚,让画面更富有舞台性和戏剧性。 在近两年的拍摄时间里的有一半的服装店装修、转让或关门,实体经济在电商与疫情的双重打击下门可罗雀,从这个点也窥探出当下的实体经济的消费环境。 当下的消费社会,各种直播间、电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带来的消费主义,产生大量的消耗、浪费也来了太多的垃圾,各种消费品在统治着我们身体和心理也统治着我们的世界。 影像,就表面呈现而言,有时也无能为力,给不了观看者更多的东西。表象似乎客观直接而简约,但其本质语意又不那么简单。那个更深层的表述,隐藏在影像的背后,须观看者自己发现和体味。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畏惧“死亡”。
从左到右解读。
—— 请到米拍APP查看更多大片 ——